崔利玲:从幼儿园到小学究竟应该衔接什么?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1日

玲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

最近,不少爸爸妈妈为孩子上小学如何做准备而苦恼,有的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担心孩子路途奔波疲劳,有的担心孩子睡眠不足,更多的父母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准备是否做好。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小学要不要做入学准备?回答是肯定的:“要!”如何做准备?回答是:“科学、合理!”

孩子入学不适应的原因

原因1: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要让孩子在这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中顺利适应,并形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关键在于如何使两类教育机构因两种教育阶段而产生的“陡坡”减缓。我们可以从下表的对比中看出“陡坡”的存在:

除以上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外, 还有两个因素增加了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一是1986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后,小学入学年龄普遍提前,城市6岁入学的儿童数大大增加;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小学课程较过去有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切,给孩子在身心两方面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孩子入学后感到陌生、恐惧,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入学后的身心发展。

原因2: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改善了孩子营养卫生和受教育的物质条件,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注,凡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愿望与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也代为包办,总认为“孩子太小,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当然应该多为他们做点事”。

 

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思想严重,主动性、独立性受到影响,做任何事缺乏责任感,把事情的失误都归咎于父母身上。我们在幼儿园经常可以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妈妈忘记给我戴手帕了”“爸爸忙,没时间给我找盒子”“妈妈没教过我这个方法”……事事处处以父母作为保护伞、挡箭牌,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能力也相对不足,造成了入学后的种种不便。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过早地让孩子参加各类学习班、兴趣班,造成孩子情感受压抑,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行为,如看到书就要睡觉,看到琴就喊累等。

原因3:幼儿园不科学的教育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教引入大量外来文化,众多的理论、课程对着幼教工作者狂轰乱炸,急功近利的行为让许多幼儿园管理者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初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人们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或商业潮流,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增加汉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等小学化学习内容,关注了技能训练,忽略了游戏活动,小学化倾向明显。

教育机构和家庭两方面的影响,使得幼小衔接的坡度不断增大,有的孩子上小学后体重明显下降,吃不好、睡不好,一反往日天真活泼的浪漫;有的孩子一看到学校的大门就发抖、呕吐;有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小学的学习重新回到了幼儿园。但也有一部分幼儿在过度期间适应很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入小学后,学习积极主动,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究其原因,是较好地处理了衔接关口的不适应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难点分析

关注孩子入学适应能力

实践证明,幼小衔接如果仅从“幼儿园向小学靠”“小学向幼儿园靠”的外部条件或形式上寻求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入学的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点。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和小学生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阶段特点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变的。因此,衔接点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要找寻儿童前一阶段已有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是孩子主体的适应性,衔接教育的重难点就应放在孩子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上。

对衔接实质的探讨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家长的作用是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要相信和依靠孩子的内部动力,要依靠孩子自身的主动性学习,要积极与孩子互动,要尽可能地创设利于孩子学习、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