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阅读不仅能为他们提供知识,更可以成为他们心灵的灯塔,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亲子阅读的魅力 亲子共读的时刻,是一个黄金的亲子时光。家长可以通过阅读与孩子共同分享欢乐、感悟和知识,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1、要怎么念故事给孩子听?
与孩子共读绘本,固然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延伸活动,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以「传递作品」为主,,若要让小读者完整地欣赏到作品的全貌,身为「传递者」的大人,就必须要有清楚的定位和方法才行。在认清了自己是「传递者」、「绘本演奏者」的角色后,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找一本自己也很喜欢的绘本,为小孩诵读。如果,在传递之前,大人就能先做「功课」──了解书的内容,甚至,去喜欢一本书──,我们就可以本着分享,而非应付的心情,和孩子共读。如此一来,不仅效果会变得非凡,「读绘本给孩子听」也会变成是大人、小孩之间的快乐经验。
另外,既然身为「传递者」,大人在快乐传递之余,也就有其应该谨守的一些分际。那就是:要「忠于原味」,既不偷工减料,也不加油添醋。毕竟,一个好的作品,作者都已藉由图和文字,充分表达了他的想法。如果我们不忠实传达,那很有可能就会破坏作者的原意,或是使绘本失去了原有的文学意境。 欣赏作品和导引孩子创作、思考,是两码子事。就绘本而言,大人在前者所扮演的,是「演奏者」的角色。他必须按照作者所写的音符(文字)忠实弹奏, 并透过自己的声音,诠释出此「绘本典目」的演奏、情感……等。至于后者,大人就比较像是个「即兴演奏者」了。故事只是个「起音」,他必须透过机智,抓紧互动,并在互动中演绎出新的曲目,以达其「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目的。
可见,是「目的」不同,方法才会这么「大异其趣」的。说故事是一件自由而快乐的事,「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不同」罢了。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让孩子进入绘本的世界,那,孩子读图都来不及了,怎么好再加肢体语言或花招,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呢?当然,千万别以为小大念绘本的方式就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像块木头一样,这就太小看我们了。
2.没有文字的绘本要怎么念?
①大人先通读全书 ②把书交给孩子去翻阅 ③和孩子一起给书中的人物、主要场所和重要的物品命名 ④以孩子为主,让孩子来进行讲述吧 ⑤可进行关键性的提问,鼓励孩子补充情节,加入更多人物对话与想象 每个孩子都可以从绘本中读出独一无二的故事。而且孩子越大,无字绘本的魅力就越大,因为孩子认知经验越丰富,理解画面的角度就会更多样,每一次阅读都会发现新的线索,讲出新故事。
3.孩子不喜欢听故事怎么办?
挑对绘本。找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不强迫。就这样,念着念着,鱼儿自会上钩。如果孩子不想听,有时候可能是前述的1、2、3出了问题,或是他暂时不想。 孩子暂时不想,就等他。他早晚会「游」过来的,因为,天下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孩。
4.孩子要到几岁才适合开始接触绘本?
小孩接触绘本的年龄,当然有下限。总不能对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念绘本吧。大人真的不要急。要让孩子和绘本「一见钟情」,三岁可能是个颇理想的年龄。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孩对一般语言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而且,也累积了一些生活经验,有了一些可资发动想像的素材(想像的基础来自于真实的经验),所以,如果能在此时挑一本与孩子年龄相近的绘本,那他们就可以与之「一拍即合」了。
给孩子一个「书」的环境、让孩子和书(或绘本)有自然接触的机会(包括:大人平日也要看书、大人有空也该陪陪孩子摸书、翻书,或是带孩子去感染一下看书、听故事的气氛……),就这样,日积月累,当孩子三岁前后时,你会发现,曾几何时,他已经变得非常「上道」了。
年龄层愈小的小孩,愈需要时间透过自己的身体去探索、经验,与其急着要小小孩看书,不如先让他们打好基础──痛快地玩、尽情地和这个世界发生互动,然后,从中学习,去发展他们的情感、认知基础……
5.一边讲故事、一边问孩子问题,到底好不好?
如果你念绘本给孩子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接触文学、好好欣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全貌,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否定的。 用大人熟悉的经验来做比喻,例如「看电影」,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喜欢在看电影时,旁边有个人不断的在讲解或讨论剧情的发展,或是问你画面上出现了什么东西、那有什么用途、典故、来源等等,因为我们都知道,这对于「欣赏一部电影」的过程来说,是极大的干扰。大多数的人都会希望能在一气呵成、毫无干扰的状况下,痛快的把电影看完,之后再来进行讨论。 将心比心,相信若是大人们能理解这样的感觉,知道自己在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不喜欢被打断,也不喜欢旁边的杂音,那么应该就不会在念故事的时候,不断的去问孩子诸如「上面有几只鸡」、「车子的英文怎么念」、「这个是什么颜色」等等问题了。
6.讲完故事之后,要问一些问题加深孩子对这本书的印象吗?
当大人用心地为孩子念完一则绘本故事之后,其实,大人传递文学的任务,就完整达成了。然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用心良苦的大人,在掩书之后,还急着在对孩子提出说明,或是询问。他们深恐孩子没有读出书中的「真正意涵」,另外,也担心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所遗漏或闪失。于是,在快乐的阅读之后,只见大人紧抓着孩子不放,他们不正在进行大人心中所想的「再教育」,就是不厌其烦地,在对孩子进行「考试」。……这种画蛇添足的作法,对儿童欣赏文学而言,纯属破坏。因为,一本好书,经过了好的传达,其实,就能使孩子沈浸其中,并对内容有了相当程度的感知。而当故事的余音犹在缭绕,孩子还在其间流连时,如果大人就这样把孩子硬是拉回现实,并要他们与大人进行以「大人观点」为主的对话, 这不仅会打乱了他们欣赏文学时的内在感受,同时也会打坏他们看书、听故事的胃口。
大人不妨将心比心。当我们欣赏完一部动人的作品后,我们当下的期望会是什么?有人或许会想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回味,直到感动全都沉淀了为止;也有人 会想找一个「对味的」亲友,即刻与之分享或讨论。而很明显的,这两种选择都是以「尊重欣赏者的自我感受」为前提。既然大人不喜欢在欣赏作品后,受到干扰或 「考试」,那我们又怎能把这样的行为,加诸于小孩呢? 更何况,孩子的阅读、聆听,本来就不是如多数大人所想的,非要「立竿见影」不可。绘本、儿童故事,主要是在为孩子提供一些体验,透过这些体验,孩子们固然可以了解事理、增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它还丰富了孩子的感受能力。而对一个稚龄的孩子来说,他的感受总是先于思考,感受唯有经过时日的沉淀,才有可能化做理解与思维。所以说,除非孩子主动找大人谈论,否则,大人大可以陪着孩子掩卷兴叹一番,或是静待孩子的自然发抒。而与孩子的交谈,则应避免说教才是。 把看书、听故事的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可以放心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反刍绘本。如此一来,大人就可以「坐看」那些绘本种子,在孩子的未来生命中,迸裂、发芽、成长了。和小孩共读完一本绘本,我们会避免用大人的方式,去问孩子问题。因为,凡是「上对下」的模式,都会使那屈居下方的,感受到有形、无形的压力。 更何况,大人的问题一旦问得不高明,就会「杀」尽了故事风景。 考试、教训……是我们教育里永远摆脱不掉的阴影。我们小时如此被对待,明明不喜欢,但等变成大人之后,就都得了「失忆症」,──摇身一变,又是一个问得头头是道的大人了。
7.孩子会不会看不懂书里在讲什么?
当大人被一本绘本打动时,感动之余,大人最常问的问题便是:「这样深远的内容,小孩看得『懂』吗?以小孩那尚属『资浅』的人生阅历来看,他怎能了解作品背后的那层深意呢?……」 大人因为有着这样的急切和不安,所以,一方面会怀疑如此有深度的绘本是否「儿童不宜」,一方面又会想抓住孩子「倾囊相授」。于是,在共赏完一本书之后,大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对着孩子问一堆问题,或是干脆教导孩子去贴近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道理,有时,则想尽办法,在教孩子 「看懂」,我们所看懂的部分。
结果,因为大人的「偏见」,使得小孩的「阅读主体性」老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阅读绘本,遂又沦为大人「灌输」小孩、「匡正」小孩循大人轨迹行走的工具了。
其实,好绘本当前,大人根本无需多虑。孩子自有自的感受和见地,他们「不见得会」(或说「几乎不会」)用大人的方法、角度去看绘本,但不可否认,他们有超乎大人的敏锐感觉,也有属于「非大人」的一些独特经验,所以,他们自会在作品中捕捉到属于他们的感动,或是大人所看不到的部分。故大人万万不可因为过度的「自我中心」!
小孩阅读,比较在乎「有没有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就可以把内容「放入人生,慢慢体会」。大人则常把「懂不懂」当成是阅读的指标,也因此,会一味地要求孩子要弄懂那些属于大人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