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差!阅读好的孩子,家长是怎么做亲子共读的

 

作者: 来源: 录入者:hnlhsylm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亲子阅读”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各位家长所知,大家也尝试着在家庭场景中去践行这件事情。但每每真的落实到实践中,却又各种犯难:孩子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在亲子阅读中就对阅读很感兴趣啊……小孩总是答不上来我的问题,根本讨论不下去……我根本不知道该跟孩子聊些什么……听我读的时候他倒是挺开心,一让他读他就不愿意了……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带孩子亲子阅读,我们期望孩子能够通过亲子阅读收获些什么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感知”“体会”“联结”“表达”这几个方面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和交流。

感知·体会

首先“感知、体会”可能包括感知故事中的趣味,真善美,人物特点、情感,故事主题等,对于一些语言特别好的文章,我们可能还会去体会、品味它的语言。那怎么做到这些呢?

01交流、分享

以《大象巴巴的故事》这本书为例

这是一本桥梁书,桥梁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图文结合”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亲子阅读时,我们读文字,孩子看图。然后我们可以跟他交流印象最深刻的一张图片,觉得最感动的、最难过的、最危险的一张图片……比如有的孩子对第7页的图片印象很深刻,因为此时巴巴失去了妈妈。

在讨论和交流这张图片的过程当中,其实孩子就是在体会人物情感的。我们还可以接着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对这张图印象很深刻?你觉得这个时候的巴巴可能在想什么呢?”

那这就是感知人物心理的一个过程,它是需要孩子沉浸于故事和人物中的。与此同时,爸爸妈妈也可以讲一讲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一张图片,跟孩子做交流。

不要总是觉得“讨论”就是要让孩子说,孩子表达才会有提高。有时候爸爸妈妈的分享也是在给孩子提供不同的思路、角度。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孩子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故事,也能进一步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对于其他的书也是同样,交流最喜欢的故事、最喜欢的人物,到中高年级以后还可以简单分享彼此喜欢的理由。这就是孩子感知、体会文本的一个过程。

02大声朗读

除了交流分享之外,大声朗读也一定是感知文本、人物的重要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

这段话我们就可以和孩子分角色朗读,让他扮演即将成为国王的巴巴。正式朗读前我们可以一起揣摩人物的心理:柯内留斯的声音为什么会颤抖?因为年迈?因为巴巴回来,他很激动?即将成为国王的巴巴讲起这段话来可能是什么心情呢?然后,我们再用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

 

 

《彼得兔的故事》中,一点儿夫人的话很有特点,她说“去去,小脏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气?大声读出来,你就能感知到一点儿夫人“爱干净、有小洁癖、还有点儿唠唠叨叨”的特点了,有时就算孩子总结不出来这些词,但是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他也已经通过语气的变化,把自己感知到的表达出来了。

联结“联结”就是让孩子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从而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生活。

比如我们读《彼得兔的故事》:这些人物形象和孩子真的都很像:贪玩、淘气,有时候可能像“坏兔子”那样,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那我们就要引导孩子去这些故事里找到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提出话题:

◆你觉得故事里的谁跟你挺像,谁跟我挺像呀?◆哎?你记不记得上一次妈妈有同事来家做客,你也跟小猫汤姆一样,在外面玩的一身脏。(联系故事中相似的经历)

◆那你觉得彼得兔因为没有听妈妈的话,经历了这么多冒险,他下次还敢不敢去麦先生的花园里呢?(包容孩子的不同意见)

◆你觉得坏兔子是真的很坏吗?他抢了东西、受到惩罚了,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好兔子呢?

我们还可以借助书中的情节,让孩子联系自身,做出选择、判断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想办法解决,这也是促进孩子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比如《大象巴巴》中:

◆如果你是巴巴,被留在荒岛上,你会和巴巴一样乐观吗?你会想什么办法生存呢

◆如果你是巴巴,你会继续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大森林呢?

◆如果你是巴巴,会如何应对和犀牛的战争呢?

表达

最后,“表达自我”就是孩子结合这些话题,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理由。我们要注意的就是:

01不要对“正确答案”有过重的追求

对于这些问题,所谓的“正确”,是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去思考的。只要不涉及原则、价值观问题,我们不要急于去“纠正”孩子。

比如孩子说:如果自己是大象巴巴,他会选择留在城市。家长不要马上就去纠正,觉得巴巴一定得回到森林。我们要继续听听孩子的理由,如果他有合适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又有何不可呢?有的孩子就会觉得城市更安全、能学到更多知识,有更多见闻,那为什么他选择留在城市不可以呢?

家长能做的,就是可以跟孩子也说说我们的观点,比如家长觉得回到森林对巴巴来说有什么优点,让孩子辩证地看待问题。又或者我们一起来想想:留在城市和回到森林各有什么优缺点,我们全面地考虑问题。

02孩子在表达时,带着他不断回归文本

孩子在表达时,家长可以带着他不断回归文本。即孩子讲出了观点,我们尽量多引导他讲出理由,而不是凭自己主观感受去想。比如孩子说巴巴很勇敢,为什么呢?哪里能体现出来?怎么体现出来的?

03家长要尽量参与

当孩子在“表达自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的角色一定不是做一个“旁观者”“监考官”,而是要参与进去。孩子讲得比较正确的,我们可以附和“对对对,妈妈跟你想法一样哎”;对于孩子表达有疏漏的,我们可以补充“妈妈觉得你讲得很对,但是哦,妈妈想……你觉得呢?”对于一个话题,孩子有表达,家长也应该有表达,要聊起来,才会越来越深入,孩子的思维角度才会更多。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