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就在身边
“吹泡泡”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不陌生,而且孩子对于“泡泡”似乎有着很大的兴趣。“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为什么有的泡泡吹出来就破了?”“泡泡都是圆的吗?”孩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是惊人的,既然他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实践一下呢?其实很多时候“科学就在身边”。
在“泡泡都是圆的吗?”这一科学活动中,因为之前有孙老师的观摩课,所以上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首先在第一个环节中就为孩子设下疑问,激起其兴趣。“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情境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有想要探索的欲望。然后为孩子展示多样的工具,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并及时记录,比如:“这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它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的呢?”不同形状的工具以及多种的猜想,让孩子更加迫切于动手操作来一探究竟。抓住幼儿想要探究的心理就等于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将幼儿的兴趣推向深入。紧接着便提出规则让幼儿有序的去操作、去实验,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突破难点。在最后的时候还对幼儿留下一个疑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吹出来泡泡?”通过留疑不仅能让幼儿保持观察探索的欲望,也对下节课《它能吹出泡泡吗》做一铺垫。
在《它能吹出泡泡吗》这次科学活动中,基于上次吹泡泡的经验,所以孩子依旧有较高的兴趣。这次我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比如“铅笔”、“钢钉”、“纱网”等,让幼儿大胆猜想,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由于中班孩子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很多幼儿在猜想时就能说出正确答案,当然也会有个别孩子会有异议,争辩声对于科学课来说,永远都是最好的。只有有了“争辩者”才能让幼儿有兴趣“证明”自己的猜想。通过出示材料以及“你觉得它能吹出泡泡吗?”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来,将幼儿的兴趣推向深入。邀请幼儿动手操作并及时记录,然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幼儿更加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在最后时,我邀请小朋友观察此次实验的工具和上一次的有什么不一样?能吹出泡泡的工具都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结论“有孔的能吹出泡泡”。然后随机拿起教室的东西来提问幼儿“你觉得它可以吹出泡泡吗?”幼儿都能正确回答。
通过这两次的科学课我发现:幼儿往往对自己经常玩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在上完第一节课时就有孩子会问我“美美,什么时候我们再玩吹泡泡啊?”可见孩子对于“泡泡”的兴趣,从身边着手于科学,是不错的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