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是儿童患病后最常出现的症状之一。小朋友发热后,家长桂往手足无措、着息,焦虑,甚至病急乱投医。保守派认为:“发热要捂汗!”激进派坚持:“发热了体温这么高,得开空调物理降温!”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儿童发热呢?
体温调节机制
儿童的正常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根据测定的部位不同,直肠温度为36.5 ~ 37.5°C,腋下温度为36~ 37°C,舌下温度较直肠温度低0.3- 0.5°C。临床工作中通常把直肠温度大于等于38°C,或腋下温度大于等于37.5°C定义为发热。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发热可分为低热(38°C以下)中等热(38~ 39°C)、高热(39°C以上)和过高热(41°C以上)。但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因为有许多因素可使体温波动。发热更准确的说法是:体温调定点向上调节形成的一种高体温。
体温调节学说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人体大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来自外周和深部温度信息起整合作用。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机体就像一一个恒温器一样,体温调节中枢就是这个恒温器的控温装置,调定点指的是恒温器通过控温装置所调定的稳定温度值。正常人的体温调定点温度定在37%C左右,当体温偏离37°C时,PO/AH就会发挥其调控温度的作用,调整机体的散热或产热活动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导致的一种新的高水平的体温调节活动,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发热时,感染性细菌和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原经血液循环到达大脑,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到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人体就出现发热现象。
积极的免疫反应
发热虽然是一个基本的病理过程,会让患者感觉不适。但从另一方面看,发热也是机体抵抗致病因子的防御反应,是机体的抗感染机制之一。许多研究显示,发热时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成分增加,活性增强,如中性粒细胞的移行增加并产生抗菌物质,干扰素的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增加。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发热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向次级淋巴结或外周感染部位迁移,从而增加与抗原的接触机会,有利于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或者直接杀伤病原体,促进感染清除。因此,如发热在可控范围内,对机体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但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发热,可致机体的机能代谢发生障碍,对机体是不利的。
四步处理儿童发热
儿童发热最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即俗称的感冒),其中最常见的是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症状较轻时无需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则需要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当儿童患普通感冒时,做好以下四步可以帮您从容处理发热:
1.寒战期适当保暖
发热前期,体温处于上升的阶段,此时应该适当保暖。感觉寒冷可适当添衣,喝点
温水,但不要过度包裹身体,避免增加身体不适感。
2.高热期适当降温,可合理选择退烧药
发热中期,若无不适症状,不需急于退热,应该多饮水、注意休息,可适当选择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果体温超过了38.5°C,或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药物降温一一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排除禁忌症后服用。
3.退热期注意擦拭汗液,防止着凉
退热期,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热退汗出,此时要及时更换衣物和被褥,防止着凉。
4.全程适当饮水、注意休息,及时就医
不管孩子处于发烧的哪个阶段,适当饮温开水都是有利的。发热时机体代谢速度增快,需要及时补充消耗的水分。退热时排汗降温,饮水可预防出汗过多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
因此普通感冒发热时应冷时保暖、热时适当降温,适当饮水,注意休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发热也可能因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较重的疾病而起。因此,当孩子出现精神状态不好、饮食差、反复高热、咳嗽等不适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即使体温不高,发热超过2天也应该及时就诊。医生通过综合分析,做出确切病因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是退热治本的关键。
退烧药何时用
如果患儿仅仅是低热,无其他不适症状,精神状态好,此时适当饮水,休息观察即可。
如果患儿体温超过了38.5°C, 或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可以选用药物降温,同时及时就医。
既往有过抽搐病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 °C可以使用退热药。退烧不仅仅能够降低体温,
还可以缓解患者因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些患儿发热没有达到以上标准,但因发热而有明显不适如哭闹不安、精神状态差等也可使用退热药。